通过养老贷拿到养老金
原标题:通过养老贷拿到养老金
老王今年68,欠了银行18000。
这两天,老王说要还钱,客户经理小何劝他,“王伯,不急的,利息这么低,你干吗要急着还?”
欠债的要还钱,“债主”还不让,这是咋的啦?
老王叫王林田,桐庐柴埠人,去年9月,村里要给老人们办养老保险,老王和老伴一合计,一个要缴纳3万块,一个要缴纳4万块,正逢家里拆迁,哪来这么多钱?
老王的一个老朋友在桐庐农村合作银行工作,30多年前,老王要办个窑厂,他给老王贷了笔巨款,整整5000元,说,“老王,你做人讲信用,不怕你不还。”那时候,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开,给村里大队干一天农活,一个壮劳力才几毛钱。
30多年后,老王缴养老金缺钱了,这个朋友又来了,说,“老王,你去合作银行问问,他们最近搞了个‘养老贷’,肯定会贷给你。”
老王将信将疑地来到了桐庐农村合作银行凤川支行,一路上心里打鼓,“60多岁的人了,银行还敢借钱给我?”
接待老王的是客户经理何佳励,小何告诉他,“王伯,可以给你贷18000,直接打到县里的养老金账户上,你要还的话,可以分3年,也可以分5年,不需要担保,也不需要抵押,利息是基准贷款利率,5厘。”
老王这么一听,心想还有这种好事?爽快地签了字。去年10月份,67岁的老王,第一次拿到了养老金,1278元——连本带息还了银行570元,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11月20日傍晚,老王从地里拔了几个萝卜,骑着电瓶车准备回家做饭,“就吃吃饭,一个月600多块钱就够了。”
小何说,这样的贷款他们支行今年已经办了94笔,发放金额有400万左右,这也意味着有94位老人,通过“养老贷”的形式,拿到了养老金。
在今年杭州市金融创新奖评比中,已经惠及1362位桐庐老人的“养老贷”从在杭几十家银行机构中脱颖而出,名列十大金融创新奖,评委给出的理由是,“解决了农村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是一项真正的民生普惠工程。”
服务农村和反哺三农
在老王家,不止老王贷了款。老王的儿子叫王军明,在桐庐做工程,上个月,王军明也在小何这边做了笔贷款,有20万,没有抵押,没有担保,利率7厘多。
小何说,“王军明做的这笔是面对农民的信用贷款,只要他们村信用好,他本人信用好,放这笔贷款,一天时间就够了。”
王军明所在的柴埠村是县里评定的信用村,王军明的授信额度,部分取决于村里的信用度,他未来的还款情况,还将左右柴埠村的信用度。
桐庐农村合作银行凤川支行郑瑾裕说,“一旦不良贷款超过了3%,那信用村就要被摘牌了,村民再想信用贷款就难了。”
好在很少有人去触及这条底线,截止到10月底,在农村合作银行已经发放给农民的11040笔共8.11亿元信用贷款中,不良贷款不到100万元,远远低于不良贷款率的平均值。
两年前,桐庐农村合作银行在闹市区富春江二桥桥头竖了块广告牌,“桐庐人自己的银行”——这句到处被复制的广告语,如今看起来别有意味——截至今年10月底,桐庐农村合作银行服务“三农”的贷款覆盖面已经超过了20%,未来三年,这个数据还将被扩展到30%——而就在3年前,甚至连客户经理都不愿意过多地给农民发放信用贷款,怕一不小心成了“呆账”。
桐庐农村合作银行董事长胡红群说,“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配得上叫‘桐庐人自己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自身定位应该更多地服务农村和反哺三农,做到普惠了,让更多人享受到可行的金融服务了,才配得上这么一说。”
正因受惠于此,身处农村的老王家拿到了两笔解燃眉之急的贷款——一笔养老贷款,一笔信用贷款,利率却远远低于同级市场。
把“钱”送到农村去
农民贷款,向来是件难事。房产缺少权证,想作为有效抵押物很难;人穷志短,找个担保人更难。在这块金融市场相对缺失的地方,若长期固守,人穷愈穷,村穷更穷。
因此,在赋予农民更多权利这件事情上,各级政府要做的,不单单是简单地造桥修路盖房,还应考虑下把具备自由市场属性的金融产品更合理地送进农村,实现真正的“造血”。
桐庐此次针对农村设计的金融服务,亮点有二,一是很好解决了老年人养老金缴纳的问题,二是在建立合理信用体系的同时,把钱借给了需要创业的人,归结起来,就是把钱真正送到了农村,为农民服务了。
随着城镇化进程逐日加速,有关农村的金融市场也不应该再被忽视。一者,对银行而言,未经过度开发的农村金融业务会产生不小的增量;再者,要真正实现城乡流转,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布局是其中不可缺失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