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贷款送到田间地头
原标题:将贷款送到田间地头
俗话说:“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从现在起农民春耕备耕更加忙碌了,一边要购买种子、化肥、农膜,一边要修整农田和大棚设施,更重要的是要筹集足够的资金。
惊蛰刚过,农行浙江省分行副行长顾兆铭就带领金融服务小分队来到浙江嘉善县姚庄镇,将农民急需的“信贷活水”送到田头,并详细向大户了解生产经营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制金融服务。
菌菇棚里问需求
在嘉善县乡间,沿途可见散落在农田里的一个个稻草大棚,那是嘉善传统食用菌产业。姚庄镇更有“中国蘑菇之乡”之称,是嘉善“白色”产业带的主导区,也是浙北最大的蘑菇生产基地。
与浙江省其他产业一样,传统的食用菌产业也加速转型升级步伐,越来越多老旧的稻草大棚正逐渐被现代化“蘑菇工厂”取代。转型升级需要大投入,资金问题怎么办?这是让大多数农民伤脑筋的问题。
这天,农行浙江分行的金融服务小组一行来到田头,走进嘉兴市联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菌菇棚里,现场了解资金问题。在这里,稻草大棚已经被高标准的保温厂房取代。从荷兰引进的全自动食用菌生产线,改变了过去双孢蘑菇依靠自然气候的生长习性。
“这里的菇房全然不同于传统蘑菇大棚的模样。”菇农丁文峰带着农行工作人员走进了他新建成的蘑菇大棚说,“没有一根稻草,全是钢筋水泥浇筑的框架,内壁是清一色的保温材料。”
装备和技术提升背后是大量的投入。如今,银行上门了,老丁感慨到:“今年从荷兰进口一批自动化蘑菇架,加上准备建设一个蘑菇隧道式发酵料场就需要数百万元投入。”
目前,所需的大部分资金已经获得了农行的授信,老丁还希望农行今后能够多给一些贷款。同样缺资金的还有种植芦笋、食用菌的嘉善农绿蔬菜专业合作社100多户农户。合作社负责人张加飞说:“今年将加大农机设备投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农户信贷个性化
在有100多农户加盟的嘉善农绿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张加飞向农行浙江分行工作人员反映,现在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人工也越来越贵,倒逼农民转型升级,实现机器换人。规模化经营,必须加入设施装备投入。目前已经投入300多万元,给80多个大棚增加现代化设备,如在大棚里增加冷气设施等,希望农行能够给予支持,降低贷款担保、抵押门槛,增强农民信心。
对此,农行浙江分行相关人员表示,他们正考虑加大“三农”信贷产品创新试点,发展大型农机具抵押、设施农业钢管大棚抵押贷款,创新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新业务,为不同需求、不同条件的农户量身定制,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融资方式和融资产品。
该行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已经着手给予一些信用良好、产业前景好的农户利率下调5个百分点的优惠。同时加大农户小贷力度,如从10万元、20万元增加到50万元,并采取灵活措施,解决农户抵押物不足的问题。
网银进村惠农户
在姚庄镇桃源新村80后农民、蘑菇种植大户章家炜家,装修现代、格调温馨,电器一应俱全。“我能有今天,和银行扶持密不可分。”章家炜感激地说。
章家炜依靠从农行获得的5万元农户担保贷款起家,一步步把自己的蘑菇园做大,目前种植规模扩大到20多亩,一年收入也有20多万元。
业务越来越大,客户越来越多,经常要跑银行汇款取款,很不方便。了解情况后,当地的农行嘉善姚庄支行专门派人帮他装了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省下来来回回跑网点的时间,随时随地打理货款,既自由又方便。
“现在,我5万元以下的结算基本在手机银行完成,数额大的货款进出也是在家中轻轻一点,资金结算全部自己搞定,比起城里人,我们农民一点也不落伍。”章家炜笑着说。他还向我们展示了每天都放在钱包呆在身边的手机银行动态口令卡。
据介绍,在姚庄镇,像桃源新村这样的“网银村”还有3家正在培育中。“我们的惠农通无障碍支付已经实现了村村覆盖,接下来还要派驻三农服务工作室,让更多农民享受普惠金融之利。”农行浙江分行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