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贷需授人以渔
原标题:农村信贷需授人以渔
尽管小卖铺的所有商品加起来不超过30种,只能满足附近人们的日常所需。但这已是张秀英生活的希望所在——十余年前,大儿子在山上放牛时不慎坠亡;小儿子打小落下了小儿麻痹症——她给自己位于青海省贵德县尕让乡黄河滩村的一条马路边上的小卖铺,取名叫做“青春综合商店”。
通过宜农贷平台——71名爱心出借人向张秀英伸出了援助之手,为她出借了20000元的资金。53岁的张秀英一方面打算扩充小卖铺的商品种类,另一方面,她计划经营果品蔬菜,“既方便左邻右舍,又能增加自己的收入。”
宜农贷是宜信公司在2009年推出的公益理财助农平台,主要为农村贫困妇女筹集小额资金,以投入生产或创业,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据悉,不同于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助农,宜信公司2009年推出宜农贷平台,将出借人与需要资金的农村贷款人一对一接起来,在陌生的出借人和农村贷款人中间搭建公开透明的爱心桥梁,开创一种“可持续扶贫”的创新公益理财模式。
宜农贷平台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扶贫和金融政策背景。2008年5月4日,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对开展小额贷款组织工作提出了更加具体明确的指导意见。同时,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强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职责、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宜农贷坚持着创新的公益理念,引领并改变着爱心人士的公益思维。我们相信,金融会为扶贫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宜信CEO唐宁认为只要推动普惠金融,贫困农户距离他们的幸福生活就不会遥远。
据了解,成立5年来,宜农贷的公益理财理念汇集了约12万来自全球各地的爱心助农人士,为超过12000个农户提供了8000多万元资金,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将公益与商业结合,是我们推动造血式可持续扶贫模式的心得。”唐宁认为,最顶级的财富管理机构给客户提供的一个很重要的资产配置就是慈善投资和公益理财。宜农贷,作为一个创新公益理财的平台,提供了小额信贷助农的一个全新实践。
在宜农贷的平台上,有上千农户的资料,包括照片、家庭情况、贷款用途、期望贷款金额以及还没有满足的贷款申请金额等。出借人可以据此进行选择,出借给农民的资金会分成小份由出借人认购,每份人民币100元。
比如,一位陕西新乡种茶叶的农村妇女,她需要两万元从事茶叶的种植,便把自己的需求放到网络平台上。城市里边的出借人,你一百,我两百,帮助她完成自己的心愿。一年后,这位农村妇女将两万元还给借给她钱的出借人。
而这些出借人全额收回自己的借款,并获得年收益率约为2%的爱心回报,实现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丰收。出借人在收回借款后,可以继续通过宜农贷平台出借给需要帮助的农民,比如河北涞水一位养猪的农户,或者河南兰考县的一个蔬菜种植的家庭。
相比民间贷款普遍20%左右的贷款利率,宜农贷的这种方式既为农户增加了贷款途径,也减轻了融资贷款成本,宜农贷致力于“造血”公益鼓励低收入人群积极脱贫。据其2013年年报显示:仅2013年新增资助农户3362位,新增出借2900万元。据统计,其中27%的农户用于种植,32%进行养殖,38%进行商业经营。
“这样资金可以持续地投入到帮扶小微,帮扶农户的模式之中去。”宜农贷平台负责人徐秀玲表示,宜农贷激发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它以轻松的形式,使人人参与公益理财变得触手可及。突出的“社会参与”理论与实践,让“人人可慈善”的理念得到更好诠释和传播。
一直以来,宜信对创新型公益模式和理念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关注。
从2009年开始推出宜农贷的时候,宜农贷作为一种创新模式屡获案例大奖,被很多业内外人士关注,“即使是现在,宜农贷仍然可以当之无愧是一种创新,它用最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实现了公益嫁接,让获取资金更加网络化,这是宜农贷的优势,也是社会公益的一大进步。”业内人士指出。
据介绍,现在,宜农贷平台平均每分钟借出55元。一个20000元的标的,平均只需12位公益人士参与就能达成,每笔出借平均166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