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名单”的秘密 地产贷款生死劫背后
原标题:“黑白名单”的秘密 地产贷款生死劫背后
“清明放假过后你到行里来,我看下你的资料,如果地没有问题,作为抵押物,地上建筑物是大产权,应该问题不大,我帮你跟分行申请一下。”史磊(化名)放下电话,电话那端连声道谢,让他也不由得嘴角上扬。
打电话的人是来自山东的一名开发商,该开发商正与北京一位中等规模的开发商合作一个项目,目前地已经拿到,手中也有其他商品住宅项目,想用该项目的土地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进行项目开发。春节前,这名开发商曾经给史磊打过电话,但当时被他拒绝了。
不是因为不想帮忙,而是那时分行对于房地产开发贷的要求很严格,一般资质的开发商根本没有可能。史磊是某大型商业银行负责贷款业务的经理。
去年一年,他们支行的对公贷款部门只做过一单开发贷,对方是北京城建集团。一家总资产超过700亿元,一级资质,承揽过国家体育场、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奥运村等项目的大型综合性建筑企业,其他的开发商都被拒之门外。
银行对房地产开发贷如此紧张,原因是一旦房地产贷款这个链条出了问题,将有可能引发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毕竟,中国所有贷款的70%,都跟房地产行业有关。
央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4 年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5.63 万亿元,同比增长22.6%,增速比上年末高7.9 个百分点。央行的报告是这样概括的,“房地产贷款平稳较快增长,其中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明显上升。”
很显然,大部分中小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来源,没有在这超过5万亿的数字里面。
“近几年,监管部门和我们对于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政策没有什么改变,但因为房地产行业在各个城市的表现出现了差异化,我们在审批具体项目时,也执行差异化的审批,无论是对地区还是企业。”
要命的“黑白名单”
每一位银行贷款经理手中都有一份“黑白名单”,这个神秘名单的变化,可以决定很多房地产公司的生死。
“2010年和2011年的时候,开发贷最好批,大部分四证齐全的,都可以拿到贷款。从2012年开始,总行就对开发贷加紧了控制,这两年就一直按名单来。”史磊说。
史磊提到的名单制,是近几年来为了防止房地产风险,各家银行普遍实行的对于房地产开发贷的管理办法。
早在2011年银监会年中工作会议中,时任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就曾提出,紧抓房地产贷款风险,落实房地产开发企业“名单式”管理。
“黑白名单”理解起来并不难,“黑名单”是不被允许、不受欢迎,“白名单”则相反。
如果说在房地产蓬勃发展的时候,只是把“黑名单”企业拒之门外的话,那么近两年来,大多只有“白名单”中的房地产企业可以获得贷款。
一家大行湖南分行的客户经理说,去年以来,他们几乎没有往总行报过除“白名单”以外企业的申请。“我们只给绿城、万达这样的企业项目贷款。项目再好,不是名单上的企业,也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