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局》人民币离岸中心的竞争
原标题:《外汇局》人民币离岸中心的竞争
近日,卡梅伦访华期间,从中国拿到了“经贸大礼包”,同时中资银行进入伦敦金融城已提上日程,中国农业银行和渣打银行合作在伦敦设立人民币清算中心。伦敦成为亚洲之外最重要的人民币离岸中心。此前访问香港的英国财经高官承诺伦敦不对香港构成威胁,但是就目前来看,人民币离岸中心已呈现竞争态势。
11月18日,香港金融发展局发布了成立之后的系列研究报告为香港金融业发展把脉,其中重点提到加快离岸金融中心建设,尤其使香港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桥头堡。自2009年启动人民币国际化以来,香港成为首个人民币离岸中心,但最近一两年,香港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新加坡、伦敦、中国台湾等相继加入其中。人民币离岸中心的竞争折射出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在加快。
中国从贸易型国家向金融型国家的转型需要人民币走出国门,但是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广度与海外市场无法对接,这就需要有一个过渡阶段,而离岸金融无疑扮演了人民币走出去的中转站,能够避免资本大进大出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对于各个国际金融中心来说,人民币国际化是一单大生意,如果能够参与其中,既可以获得利益,又可以提升竞争力。
香港从唯一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变成了“平等中的老大”,而且现在的老大地位也不是永固的。香港金融业占GDP的16%,算得上核心支柱产业,如果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不能巩固地位,那么香港在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可能就会下滑。新成立的金融发展局就是为了巩固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这是一个高层次、跨界别的咨询机构,向香港政府提供施政建议。但就目前而言,香港作为人民币首要离岸中心的地位不会动摇,80%的人民币境外交易都是在香港展开的,但随着更多的金融中心加入其中,香港的份额会被稀释,这也是香港金融界比较焦虑的一件事。同时应该看到,香港的份额会减少,但是绝对量会不断增加,因为有更多的人民币会“走出去”。香港需要做的不仅是将人民币资金池的量做大,更要在人民币金融产品的设计上走在前列。除了人民币债券、股票之外,还需要加强与内地金融机构合作,建立更加顺畅的人民币回流渠道。比如台湾与昆山之间建立了更加密切的金融联系,台湾的人民币可以回流到昆山。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结算、计价和储备三个方面下功夫,离岸中心可能会形成不同的特色。新加坡是大宗商品交易的中心,已经出现了人民币计价的石油交易合约;伦敦是全球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也是人民币进入欧洲的中转站。离岸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既体现在份额的争夺上,也表现在人民币业务的分割上。
亚洲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起跳板,因此,四个离岸中心有三个在亚洲,人民币国际化不过是给新加坡与中国香港的竞争增加了新内容。未来上海也将加入竞争行列,上海自贸区核心的改革使命在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实现资本项下的可兑换。可以预见,人民币离岸中心的竞争将主要集中于东亚地区。当然,中国与20多个国家签订了人民币互换协议,人民币跨境结算已全面铺开,在空间布局上,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等国也有意向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
依靠离岸中心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只是一种迂回战略,在国内金融改革得以推进之后,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动机将转向国内。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放心保)制度、健全反应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等等,是国内金融改革措施,更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核心保障。
文∕孙兴杰
(吉林大学国际关系史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