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交易开户)全球很多经济体陷入通缩威胁中

来源:金鼎黄金时间:2014-04-15 15:38:32

原标题:(外汇交易开户)全球很多经济体陷入通缩威胁中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央行纷纷进入“大放水”的QE时代。在经过全球央行大放水之后,虽然目前部分经济体已开始放缓QE速度或收紧政策,但市场资金流动性依然不可谓不大。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全球很多经济体目前却陷入“通缩”威胁中。有分析认为,全球物价逆QE而行,可能预示这经济将长期处于低增长状态。

通缩压力

提起通缩压力,首当其冲的就是欧盟。欧盟28国今年2月调和消费者物价指数(HICP)同比增速放缓至0.8%,较去年7月下降逾一半;欧元区18国降至0.7%,去年全年则为1.3%。

同样,包括34个经济体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统计CPI今年2月同比增速亦降至1.4%,较1月下降0.3个百分点。所幸的是,OECD核心CPI运行尚且较为稳定。

更让人忧虑的是全球生产者物价指数(PPI)走势。今年2月欧盟PPI同比跌幅扩大至1.1%;欧元区同比跌幅扩大至1.3%;0ECD同比下跌0.1%。尽管商品价格指数和OECD的PPI环比近来走升,但是否已成趋势还待观察。

全球尤其是欧洲物价形势让人惴惴不安,因此OECD发出全球通胀持续下滑威胁经济复苏的警告。欧洲央行总裁德拉吉上周四亦重申,已准备开始量化宽松政策应对低通胀风险。

同样,作为非OECD成员的中国物价亦在放缓。尽管3月CPI同比增速由于食品大幅反弹有所回升,但核心CPI仍继续下行至1.5%,为去年8月以来的低位。而环比看,3月CPI环比折年率跌幅达到5.8%。

不仅如此,今年3月,与中国CPI走势较为一致的生活资料PPI已连续三个月负增长,为-0.2%,创2009年11月以来低位。而同期包括生活资料在内的整体PPI同比降幅扩大至2.3%,环比折年率降幅达到3.5%。

同样,长期居高不下的印尼、印度等经济体通胀也在迅速放缓,尤其是印度CPI同比增速已从去年11月11.5%降至今年2月的6.7%;批发物价指数(WPI)亦从去年11月的7.5%持续降至今年2月的4.68%。

当然,全球物价走势也需要关注美国。如今,美国日显全球经济复苏领头羊角色,住户部门去杠杆完成、失业率降低,财政自动减支负面拖累弱化,企业部门和产出扩张可能继续推动美国经济成长。然而,今年3月美国核心CPI和核心个人消费支出(PCE)同比增速均继续放缓,分别降至1.6%和1.1%的约三年新低。

从趋势看,美国核心CPI及核心PCE环比增速三个月移动平均值仍处于下行之中,并没有脱离全球物价下降的大趋势。根据OECD预测,美国2015年CPI年增长1.13%,今年为1.1%,仍与去年相当。

经过长逾五年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刺激的美国似乎并无明显通胀压力,这可能根源于可支配收入增长不济。也就是说,没有收入提高,消费扩张难于“无米之炊”。

当然,银行信贷一直是美国消费的重要支撑,最近银行信贷显现加速扩张迹象,这明显优于欧元区信贷市场。联储公布的银行信贷及租赁融资环比折年率(经季节及假日调整)今年一季度达到5.2%,3月还升至8.5%,而去年四季度为2.3%。

但这主要源于商业及工业信贷强劲扩张,消费信贷表现并非靓丽,其环比折年率(经季节及假日调整)3月为3.7%,一季度为2.6%,甚至低于去年四季度3.9%水平。也就是说,美国消费者还没有大举融资来消费,从而没有推动物价快速上升。

储蓄与投资

全球通胀与增长的动力在于储蓄与投资。数据显示,1999年之前的全球通胀和全球储蓄与投资产生负缺口密切相关。这种储蓄与投资失衡,虽然可能推动短期通胀走升和经济回升,但反过来会伤害实体经济的长期成长。这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中国GDP增长和通胀的实际表现是一致的。

1997年亚太金融危机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是在修复全球储蓄与投资缺口的这种失衡;而1999年全球储蓄和投资失衡修复前,也能看到大量区域性金融危机频发。

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全球储蓄增速,以及能创造新储蓄的投资从2011年开始放缓,这带动GDP增速放缓。世界银行数据计算显示,1976年以来的全球储蓄投资年增速与全球GDP年增长趋势较为一致性,而且近年来三者同步关系还在增强。

上述全球低通胀、储蓄与投资增速放缓,可能昭示着全球经济确实已经步入了较为长期的低增长时期,而这并非简单量化宽松政策就能化解。如果强行大规模刺激投资,就可能恶化投资与储蓄关系,即使推动通胀和增长短期回升,也难以改变经济成长的长期趋势。

人口与增长

全球低增长与全球人口结构日渐老龄化进程及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都表明,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有着非常重要影响。数据显示,全球人口年增长从2008年的1.19%降至2012年的1.15%;全球劳动参与率也从2005年的65.24%下降至2012年的64.24%。

密歇根大学人口研究中心David Lam4月提交给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委员会的最新报告预计,全球人口年增长将继续放缓,其长至2100年的预测分三种情景:年增速最差放缓至-0.7%;最好为0.78%;其中劳动人口2011-2015年间增长25%,2016-2030年增速大幅降至14%,而其中45-64岁老人增幅达25%。

事实表明,日本、欧洲人口老龄化问题已对经济成长形成较大制约。数据还显示,欧盟人口年增长已从2007年0.46%放缓至2012年0.27%;同期日本人口主要为负增长。比较而言,美国人口增速状况要远好于欧日,也好于中国。当然,这部分得益于其相对有吸引力的移民政策。

纽约联储经济学家Samuel Kapon和Joseph Tracy最近研究认为,美国劳动参与率从2007年高点到2009年下降4.4个百分点至逾58%水平,持续至今,可能具有趋势性。有经济学家还分析认为,美国2010-2013年间660万人退出劳动力队伍中有61%是退休,这一比例较三年前高出一倍多;因伤残退出劳动力队伍比例占28%,亦明显上升。

正因为此,这一趋势促使美联储在今年3月政策前瞻指引中取消失业率降至6.5%作为加息核心考量。美国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总裁埃文斯上月末表示,“目前我预计低通胀及高失业率意味着美联储将维持近零利率直到2015年很晚的时候。”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在看到自身经济成长潜力的同时,也应该正视中国及全球经济结构失衡、人口变化、产业链分工与重组等诸多问题带来的趋势性影响,适度相应调整增长政策,不过度着力维持自身经济高增长是契合现实的。

我们看到,中国已有经济指标显示出今年一季度增速放缓明显,但同期求人倍数折射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问题并非突出。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说明作为“稳增长”的过去就业标准已发生变化,决策基础或许应该相应动态调整。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