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资讯》人民币不再被低估 接近公允水平
原标题:《外汇资讯》人民币不再被低估 接近公允水平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认为,按照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购买力平价(PPP)数据,人民币已经不再被低估。
“这种变化可能预示着,中国近20年依靠压制汇率提振出口的重商主义发展策略的终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凯斯勒(Martin Kessler)称,在2005年,如果采用相同的方法计算,人民币被低估近30%,但现在,人民币汇率已经接近公允水平。
4月29日,世界银行国际比较项目(ICP)公布了2011年的PPP数据,以购买力平价来看,1美元对应3.506元人民币。
该项目主要是对2011年的PPP和基于PPP换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主要构成的总量和人均进行估算。购买力平价法将国家的经济衡量指标换算成统一的货币单位,比汇率换算法更能直接衡量货币购买力。
在凯斯勒看来,贸易盈余的下降以及国内价格因素的变化,会阻止资源继续流向贸易部门,这能让中国去推进再平衡策略,积极刺激消费增长,无需再将全部注意力都放在汇率上面。
年初以来,中国的贸易和其他经济数据恶化,推动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从6.06升破6.26,升值幅度超过3%。市场预期也从之前的“单边升值”逐渐向“双向波动”变化。
不过,美国官方仍坚持人民币被“严重低估”的观点,并称今年年初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大幅贬值“令人担心”,因为这可能预示着中国汇率政策的退步。
判定汇率公允水平方法众多,有些结果也大相径庭。各国多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判断标准,因此汇率争端十分常见。
在出口不振的时候,各国倾向于推动本币贬值,这可以帮助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贸易关系越密切,双边汇率贬值的诉求就越强。但在经济过热,通胀高企的时刻,各国又倾向于维持币值稳定,甚至小幅升值,这可以帮助减轻国内的通胀压力。
中美之间的贸易联系紧密,这也决定了双方贸易争端可能仍然会在汇率问题上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