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汇款》亚洲各国外汇储备充裕 杠杆程度没有上次那么高
原标题:《境外汇款》亚洲各国外汇储备充裕 杠杆程度没有上次那么高
美国《华尔街日报》12月19日刊登题为《业界老手们称,没有货币可以引发新的亚洲金融危机》的文章,原文编译如下:
在俄罗斯卢布汇率失控加剧新兴市场担忧情绪之际,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的业界老手们说,市场波动令他们感到吃惊,但是同时指出该地区经济体没有表现出正走向另一场危机的迹象。
英国贝莱德投资集团首席投资策略师华逸文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经营着一家新兴市场的基金公司。他说,他当时(在电视上)看到“一伙暴徒正在焚烧”印尼一家连锁超市。不过,俄罗斯最近这场动荡尚未引发此类戏剧性场面。
分析人士指出当今亚洲的经济格局与上世纪90年代末截然不同,那时亚洲大部分货币都与坚挺的美元挂钩。当美元升值时,亚洲的货币也随之升值,从而对该地区的竞争力带来压力。当在那场危机中这种货币挂钩体系遭到破坏时,本币币值暴跌使得一些国家难以偿还庞大的外债,而这些外债曾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今天,汇率主要是由投资者在市场买进卖出的量来决定的,并且随着压力的增加币值会进行调整。各国都有更大规模的专用资金来抵御任何危机或对其货币投机性攻击的迹象。整个该地区的外汇储备平均是1997年的七倍。印度央行在2013年其货币下跌11.5%之后增加了外汇储备。印尼和泰国也采取了类似行动。
此外,各国的经济政策也更为谨慎,生产率也提高了。该地区债务总水平已升至与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所目睹的类似水平,不过基本是以本国货币来计价的,从而减少了货币错配的风险。
各国已经减少了短期借款,而该地区各国政府积累的外汇储备平均是它们债务欠款的三倍以上
投资者已经开始撤离亚洲新兴市场。过去一个月,亚洲新兴市场的股市和债市出现了只出不进的现象—这和整个11月流入1050亿美元的情况正好相反。
在1995年创建了香港林氏顾问公司的乔治·龙(音)说:“新兴市场债市可能出现某种恐慌蔓延的情况,但我认为不可能出现1998年亚洲发生的那种极端情况。总体而言亚洲的杠杆程度没有像上次的那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