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流程》国际外汇投资机构GWIG发布2015年外汇投资报告
原标题:《外汇流程》国际外汇投资机构GWIG发布2015年外汇投资报告
国际专业外汇投资&智能化交易机构GWIG(UK)本周二(12月30日)为其核心客户以及部分机构投资者提供了一份《2015年外汇投资报告》,制定了2015年交易目标。
该份报告对2014年的外汇及全球金融投资形势进行了详尽的总结,并对2015年的投资机会与策略作出了展望:
回眸2014年,伴随着乌克兰冲突的持续发酵、大宗商品繁荣期退潮、国际金价、油价的大幅下跌等事件,外汇市场一扫前几年的低迷,开始蠢蠢欲动。但几家欢喜几家愁,当美元走出十年一遇的牛市行情时,日元和欧元却因为通缩魔咒而跌跌不休。临近年末,卢布更是上演了惊险的跳水行情,为新兴市场货币的颓势写下了最深刻的注解。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美元的表现曾让分析师们惊叹重回上世纪90年代的好时光,卢布的雪崩也让俄罗斯人民重新体会了98年金融危机的寒意。 金融市场的变动总是见之于微末,2014年全球货币市场或许正如那扇动翅膀的那只蝴蝶,将在来年卷起一阵阵飓风。
美元:十年颓势一朝雪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2014年的美元表现,那就是——“强势”。12月24日,美元指数突破90大关,创下自2006年4月以来的最高纪录。2014年全年,美元指数涨幅更是高达10.9%,笑傲全球。事实上,美元的强势已经持续了一年有余。自从去年美联储释放退出量化宽松的信号之后,一场大规模的资本迁徙由此展开,热钱呼啸着从新兴市场回流美国。一些机构甚至预测美元将迎来上世纪90年代时的升值态势。
而美国经济的复苏比外界预计的更为迅速。美国商务部公布称,第三季度美国实质GDP的环比年化增长率为5.0%,与2003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好表现持平,超过此前公布的初值3.9%,主要原因是消费者支出和商业投资高于此前预期。与此同时,美国的失业率也出现了大幅下跌。与危机时期高达10%以上的失业率相比,2014年全年美国全国失业率维持在6%以下。强劲的经济表现使得美联储最终决定退出量化宽松政策。10月30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发布声明称,在10月份完成最后一轮150亿美元购债活动后,将不再进行此类活动,这意味着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历时6年,先后三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正式宣告结束。退出QE的靴子落地之后,市场已经在猜测美联储何时准备加息。美联储在12月货币政策会议中,以“耐心”取代了“相当长时间”的措辞,这意味着美国加息的“信号弹”已经升起。
“我们预计现在还只是美元多年牛市的开端,美元指数或将在2015年继续升值5%以上。”GWIG外汇分析师在报告中分析指出,“在当前环境下,我们相信以下三大关键因素将决定美元是否能够展开数年上升趋势,即美国经济增长水平、美国经济增长的组成部分以及新兴国家的去杠杆化。”
卢布:打响莫斯科保卫战
与美元的强势相比,2014年最“悲惨”的货币非卢布莫属。进入今年12月以来,俄罗斯卢布出现“跳水式”的暴跌。卢布兑美元汇率一度突破80元大关。
为了阻止卢布雪崩,俄罗斯央行打响了“莫斯科保卫战”。12月16日,俄罗斯央行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加息650个基点,将关键利率从10.5%大幅上调到17%,这是1998年俄罗斯债务违约以来央行最大幅度的加息。眼看着大幅加息无法挽救卢布的下跌,俄罗斯央行开始动用外汇储备大举购入卢布以干预汇市。加息、抛售外汇、救助银行……所有能做的一切都做了,俄罗斯总统普京更是召开记者会,强硬地表示这不是货币危机,并称卢布将最终反弹。
然而卢布的危机也还远没有结束。事实上,从今年6月份开始,卢布就出现了下跌的行情,而此时正是国际油价下跌的开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累计跌幅已经高达50%——目前,国际原油价格约为每桶60美元。而在过去四年间,国际原油价格保持在每桶100-115美元。尽管如此,OPEC组织依然决定将原油日产量保持在3000万桶水平不变。作为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国,沙特阿拉伯表示,即使国际油价跌到每桶20美元,沙特也不会减产。而对于俄罗斯而言,其过半的财政收入皆依赖于油气出口。石油价格的下跌显然会进一步打压卢布。
GWIG外汇分析师表示,“俄罗斯对卢布支持的成功取决于油价以及制裁的时长。在目前60美元油价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欧美不进一步加大制裁,卢布中期可能处于50上下。如果民众大量抛售卢布,那卢布下跌的幅度可能无法估量。”
欧元、日元:宽松之后的痛
当美联储宣布退出持续了六年之久的量化宽松政策之时,日本和欧元区央行却不断加码货币宽松政策,以期刺激经济回暖。
如果说美元是2014年最为强势的货币,那么日元的贬值幅度则可位列全球主要货币之首。美元兑日元汇率一度突破120的关口,创下7年来的新高。2014 年全年,日元贬值高达11.27%,甚至超过了巴西雷亚尔的贬值幅度。而究其原因,在于安倍经济学射出的“量化宽松”之箭。自2012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执政以来,其主导的货币宽松政策使日元贬值超过30%。安倍经济学的本意是为了改变困扰日本长达15年之久的通货紧缩,然而不断走低的日元并没有挽救疲软的日本经济。自今年4月份将消费税提高到8%之后,日本GDP连续两个季度陷入衰退。为此,日本央行下调2014年GDP增速预期至0.5%甚至更低,而在7月时这一数据为1.0%。
与日本一样面临通缩困境的还有欧元区。目前,欧元区的通货膨胀只有0.3%,远远低于欧央行2%的目标。为了防止欧元区陷入通货紧缩的漩涡,今年6月初德拉吉宣布实施负存款利率,以期释放更多流动性,为市场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自此之后,欧元进入下行通道。今年5月,欧元兑美元汇率曾逼近1.4的高位,如今与最高时相比大幅下跌1700点,全年欧元贬值9.69%。
尽管欧元“跌跌不休”,但欧元区实体经济的复苏依然不尽如人意。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表示,欧洲央行的降息空间已经用完。这意味着货币传导机制已经失灵,资金难以充分进入实体经济。为了提高物价、刺激增长,今年9月和12月欧央行推出了两轮TLTRO(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但数据显示多数银行对此并不感兴趣,两轮TLTRO过后,欧央行向银行机构放出的贷款规模只有2126亿欧元,低于市场的预期。西班牙ESADE商学院院长曾在接受采访时坦言,目前西班牙企业主非常害怕背上更沉重的债务。“他们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下一轮经济危机开始之前,尽可能地减轻之前欠下的债务。”
两轮TLTRO规模不及市场预期,再加上近期国家油价的持续下跌,外界普遍预期欧央行将于明年一季度推出“欧版QE”政策。在此预期之下,欧元的跌势或许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不过,GWIG分析师提示投资人谨记的是:2015年欧元、日元的基本面和动力与2008年的美国有很大差别,因此交易者应对欧日央行政策的意外效果保持警惕。
“新兴货币”:失血严重待救援
2014年,新兴市场货币延续了上一年的颓势。无论在非洲、拉美、东欧还是亚洲,放眼望去新兴市场已经“血流成河”。
这是一场由石油暴跌和和美联储加息渐近而引发的“灾难”。今年以来,大宗商品的繁荣期正在退潮。从原油到工业金属,从农产品到铁矿石,大宗商品暴跌对依赖大宗商品出口的国家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首当其冲的是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2014年,巴西雷亚尔对美元汇率下跌了10.75%,阿根廷比索累计下滑了23.77%。此外,墨西哥比索也已降至逾四年以来最低水平,下跌幅度为11.71%。依赖石油出口的委内瑞拉更是陷入了债务违约的危机之中。根据委内瑞拉央行数据,目前委内瑞拉以美元计价的外债规模超过1100亿美元。由于油价大跌,委内维拉的外汇储备降至11年来的最低点,仅为210亿美元,相当于2015年和2016年到期债务的金额。
而另一些新兴国家则是因为过于依赖进口,导致经常账户逆差极大难以承受美联储加息的冲击,其中包括土耳其、南非和巴西。在过去一年内,南非兰特兑美元汇率跌幅接近10%。
同样不堪一击的还有马来西亚等外资占比极高的新兴市场国家。在马来西亚,外资与本国政府债务之比已达30%。美元上涨以及美联储紧缩银根削弱这些国家偿债的能力,可能导致信贷前景恶化。
全球油价下跌引起的市场波动是如此强烈,令人回忆起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与当年相比,新兴国家拥有了更灵活的汇率制度以及更充足的外汇储备。然而,经济学家已经告诫人们:金融危机的到来往往比人们预期的还要晚,但崩溃一旦开始,其速度将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为了挽救本国货币,新兴市场国家纷纷祭出了杀手锏——加息。自2013年4月以来,巴西央行已经连续11次提高利率,以抑制当前通胀上扬的趋势。巴西央行表示,如果未来通胀仍得不到控制,不排除继续加息的可能。
但短时间内过快的加息也可能导致经济衰退,让政府陷入两难境地。今年年初,阿根廷央行大幅上调基准利率,并分两次把短期国债利率从20%提高至30%。此举抑制了阿根廷比索的加速贬值,但也对信贷市场带来了副作用。最明显的是商业银行惜贷严重,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受到严重影响。10月,阿根廷央行行长卡洛斯·法夫雷辞职,凸显政府内部“遏制通胀派”和“经济增长派”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4年前,巴西财长首次用“货币战争”来形容西方国家输出大量资本, 导致新兴市场货币蒙受升值之苦。如今,西方资本大量撤出新兴市场,更是让这些国家感受到了货币贬值之痛。
人民币:结束单边升值,逐步迈向国际化
进入2014年之后,一直处于升值通道的人民币突然持续走弱。2013年年底,市场还在倒数人民币兑美元突破“6.0”关口的日期,但到了2014年,市场趋势突然倒转,人民币汇率在经历了年内数轮波动后,在12月份再次跌破6.2,不仅打破了此前市场关于“破6”的预期,而且其贬值幅度之大也令市场意外。
而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日益加快。其中一大亮点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迅速发展。在欧洲,今年中国已经与英国、德国、卢森堡、法国分别签署了人民币清算协议,英国、德国和法国还分别获得8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的额度。由此欧洲已经形成伦敦、法兰克福、巴黎、卢森堡“四足鼎立”的人民币离岸中心格局。
在亚洲,香港和新加坡依然牢牢地把持着世界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前两把交椅。而韩国争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野心也不容小觑。今年以来,韩国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可谓“四箭齐发”:一次性达成人民币清算行、RQFII试点、人民币投资产品发行并探索人民币对韩元直接交易。
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总额为271亿美元,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发行总额。惠誉预计今年四季度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将达15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全年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量将达420亿美元,将比去年翻一番。此外,除了离岸人民币债券,新加坡交易所(新交所)自2014年10月20日起正式推出美元/离岸人民币期货和人民币/美元期货合约。上市首日交易活跃,交易量突破10亿元人民币。
今年10月14日,人民币国际化更是迎来里程碑式的事件。当天,英国政府成功发行首只人民币主权债券,规模为30亿元人民币,期限为三年。市场认购共吸引了85笔认购单,总认购金额约为58亿元人民币,投资者中包括各国央行、银行和基金公司。这是首只由西方国家发行的人民币主权债券,也是全球非中国发行的最大一笔人民币债券。更重要的是,此次英国政府发行的30亿元人民币主权债券,将直接注入英国的外汇储备池。人民币成为英国外汇储备货币之一,意味着人民币已经走上国际舞台,开始发挥人民币的储备和投资功能,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起点。
在该份报告的最后部分,其对于2015年投资目标设定的环节着重提出:“不再进行冲动型交易”、“在使用趋势型EA的时候,首先要确认当前的市场是有趋势的”、“采用高回报/风险比的策略”等字眼。并且建议投资者不要过度聚焦于收益率,因为市场行情是无法控制的,投资者所能做的只是控制风险在较小的区域并令潜在盈利扩大。
免责声明:本文为企业宣传商业资讯,仅供用户参考,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