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账户》央妈们频频引发市场巨震 对通胀及经济效果有限
原标题:《外汇账户》央妈们频频引发市场巨震 对通胀及经济效果有限
金投外汇网讯,从今年1月瑞士央行出乎意料放弃瑞郎兑欧元汇率上限,到12月欧洲央行出台不及预期的宽松货币政策,央妈们的举动除了频频引发市场巨震之外,对于提振通胀以及刺激经济增长其实效果有限。
1月15日,瑞士央行放弃瑞郎兑欧元汇率上限之后,瑞郎急涨40%。在那之后,瑞士央行持续干预汇市,阻止瑞郎进一步升值伤害瑞出出口,这一系列举动让当时认为瑞郎兑欧元会下滑的投资者措手不及。
尽管目前瑞郎兑美元已经大幅回落,年内累计大约升值10%,依然对瑞士出口带来严重冲击,三季出口同比下跌0.9%。
而在12月3日,欧洲央行的宽松政策由市场预期的“火箭炮”缩小为“小水枪”之后,欧元兑美元闻讯大涨4%,欧股也遭受重挫,富时泛欧绩优300指数大跌3%。央行的希望是通过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和通胀,但效果却并不如意。
花旗首席经济学家Willem Buiter表示,这是因为货币政策通过透支未来需求,在短期内实现了刺激实体经济的效果,但是这种做法这种做法并不可持续。他解释道:
货币政策达到影响实体经济的程度之后,可能不会完全可持续。这是因为,其中部分效果是由透支未来需求实现,比如在重大项目上增加开支,包括购买汽车和建房等。
这意味着,即便货币政策对于刺激实体经济活动有作用,日后即便维持同等的经济活动水平,也终将导致收益的下滑。所以,尽管欧元区的IS曲线可能现在不是垂直状态,未来将会接近于垂直。
LM曲线接近水平而IS曲线接近垂直意味着,不管宽松的规模如何,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并未充分刺激需求,以达到欧洲央行的通胀目标。
Buiter进一步表示,对于金融市场状况堪忧的欧元区来说,在政策利率接近下限、私营以及公共部门杠杆率过高的情况下,单单通过扩张资产负债表,并足以“可持续地”将总需求提升至能够达到通胀目标的水平。
从日本和瑞士的情况来看,它们也未能逃离相似的命运。自1990年金融危机以来,日本始终未能将通胀可持续地保持在目标附近。尽管日本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速度飞快,但是对于推升通胀并未起到太大效果。而瑞士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速度更加惊人,对于通胀的作用也是一样。
Buiter表示,为达到通胀目标,欧洲央行购债规模还会继续扩大,不久的将来可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将极为有限,在下一次危机到来时将面临险境。他称:我们认为,欧洲央行的资产购置计划会进一步扩张,未来一两年内欧元区资产负债表规模可能达到4~4.5万亿欧元。但是对于能否实现保持在接近于2%通胀目标,我们保持怀疑。
此外,即便欧洲央行在未来数年通过大规模扩表(比如达到5~6万亿欧元)实现了通胀目标,他们的货币政策工具可能也将用尽,在下一次危机到来时彻底“弹尽粮绝”,届时欧洲央行资产负债表或将需要扩张至10到15万亿欧元,而这样做在政治上是否合法以及经济上是否有效依然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