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外汇:人民币成各界焦点 不要被唱空人民币迷惑
原标题:香港外汇:人民币成各界焦点 不要被唱空人民币迷惑
金投外汇网1月11日讯,人民币汇率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经济五十人论坛成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近日接受《经济日报》记者专访,针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市场预期、资本流出、国际收支、居民购汇等问题进行解读。
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更加常态化,但要防止出现“把一手好牌打坏”的遗憾
经济日报:自2015年8月中旬以来,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较之前明显加大,如何看待这种波动?
管涛:2015年“8·11”汇改的初衷是提高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改革后,人民币汇率下跌,是前期供求失衡压力和看空情绪集中宣泄的自然结果。尽管2015年全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4%—5%的跌幅,但各种方法编制的人民币汇率指数大都是升值的。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加,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率总体较低。
经济日报:2015年末和2016年初,人民币汇率出现了连续调整,现在的市场汇率是否已偏离了均衡水平?
管涛:均衡汇率是合理汇率水平的理论价值,并无市场公认、统一的标准或模型。均衡汇率不是计算出来的,而是在交易中市场通过试错试出来的。
在汇率形成机制越来越市场化的背景下,市场对于均衡汇率有着不同的解读和预判。基于市场预期的分化,出现有涨有跌的双向波动将越来越常态化。特别是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缺乏参照系,期间市场震荡加剧甚至出现超调也是可能的。
经济日报:有观点认为,市场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是导致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主要原因,如何看待市场预期的影响?
管涛:当前,我国外汇市场已经进入多重均衡状态。即在给定的基本面情况下,市场既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预期对市场外汇交易策略的影响不容忽视。如果最终出现外汇储备大降、人民币汇率大跌、资本管制收紧的后果,这将不仅是国家的损失,也是百姓的损失,同时也非世界之福。因此,只有消除单边预期引起的市场恐慌,才能避免出现最坏的结局,更要防止出现“把一手好牌打坏”的遗憾。
“藏汇于民”等因素造成资本流出增加,但我国基础国际收支状况依然强劲
经济日报:这种市场预期是如何形成的,和我国资本流出与国际收支状况是否有关系?
管涛:要分阶段地看资本流出。“藏汇于民”是前期我国资本外流的主要原因,反映了外汇资产由央行集中持有向民间部门分散持有的转变过程。自2014年第二季度起我国就出现了资本外流。截至2015年第二季度,我国国际收支口径的资本项目累计逆差1813亿美元,剔除估值影响后的外汇储备资产减少963亿美元。其中,资产(即对外投资)项下净流出5326亿美元,负债(即外来投资)项下净流入3313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