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行情:如何避免人民币贬值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
原标题:外汇行情:如何避免人民币贬值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
金投外汇网1月19日讯,“人民币此轮急跌是2015年8月13日以来积累的贬值压力的突然释放。如果贬值压力无法随时释放,人民币的此轮下跌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原委员余永定近日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
他认为,当前需要讨论的不是人民币贬值的利弊,而是如何避免人民币贬值导致市场恐慌、出现超调,尽量减少人民币贬值的负面影响。
对此,余永定表示,目前央行对汇率管理的“爬行钉住”缺陷很多,应该放弃。除调整汇率政策、汇率制度外,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就是加强资本管制。此外,尽可能增加汇率的灵活性,让人民币钉住宽幅波动的货币篮子。
人民币急跌是贬值压力的突然释放
《21世纪》:2015年央行“8·11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了急跌。请问你如何分析人民币此轮急跌的原因?
余永定:人民币汇率走势变化始于2014年第一季度。当时中国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含净误差与遗漏)都是顺差,但人民币兑美元却贬值3%左右。在此期间,外汇储备增加了1258亿美元,这说明2014年第一季度人民币贬值是央行为了打击套利交易干预外汇市场的结果。但2014年第二季度之后,中国出现资本项目逆差。如果考虑到“误差与遗漏”项下资本的流出,除2015年第二季度外,2014年第三季度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国际收支逆差状态。换言之,此后的人民币贬值压力来自市场。
由于中国央行持有大量外汇储备,市场相信央行对汇率控制力。因而,尽管国际收支状况造成人民币贬值压力,但人民币并未出现大的贬值。
贬值压力既可以来自基本面,也可以来自贬值预期。2015年8月11日,央行让汇率贬值了1.9%,市场对央行维稳政策预期发生动摇,人民币贬值预期飙升。贬值预期飙升存在市场过度反应成分。人民币贬值预期本身会加速资本外流,从而增加贬值压力。所以央行一直在和市场斗,要打破市场贬值预期。
自去年8月以来,央行对汇率的管理,被许多外国投行称之为“爬行钉住”。央行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打破贬值预期。但它只能打破近期的贬值预期,无法打破中期、长期的贬值预期,因为中、长期的贬值预期是由基本面决定的,即便这些预期是对基本面的错误解释形成的。
汇率稳定能抑制受贬值预期影响的一部分资本外流(有些外流躲在经常项目里),但也可能加速受贬值预期影响的另一部分资本外流。例如,汇率稳定可以打击卖空人民币活动,但稳定的汇率却降低了资本外逃成本、甚至鼓励资本外逃。因而,汇率维稳的结果很可能是增加而不是减少贬值压力。
如果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善,趁人民币还没贬值之前转移资金的人越来越多,资本外流就会越来越严重,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
自去年11月以来,央行开始让人民币小幅贬值,去年12月中旬之后,贬值速度又有所加快。市场开始猜测央行可能会让汇率有较大贬值,蛰伏了5个月左右的贬值预期重新活跃。离岸市场卖空、其他形式的资本外流也随着活跃起来,贬值压力陡增。
央行如果不想放水,就必须强力入市干预。事实上央行这样做了,人民币也稳定下来了。但这次恐怕又要花费不少外汇储备。2015年12月中国外汇储备减少1000亿美元以上。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有3万多亿美元外汇储备,央行对汇率依然有很强的控制能力。但央行如果不对2015年8月13日以后的汇率政策进行调整,如果经济基本面没有重大改善、市场听不到更多的“好故事”,随着外汇储备的减少,央行维稳的可信性也将随着下降,资本外流的势头就会更加猛烈。长此以往,后果严重。
简言之,人民币此轮急跌是2015年8月13日以来积累的贬值压力的突然释放。如果贬值压力无法随时释放,人民币的此轮下跌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