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工具:人民币的波动牢牢牵动着全球金融的神经
原标题:外汇工具:人民币的波动牢牢牵动着全球金融的神经
金投外汇网5月4日讯,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步伐加快,人民币的波动牢牢牵动着全球金融市场的神经。
“我们认为目前人民币的汇率符合基本面因素,并乐意看到近期人民币汇率的企稳以及中国政府一直坚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持汇率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洲及太平洋部主管李昌镛(Chang Yong Rhee)在5月3日的记者会上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
自去年8月汇改以来,人民币的汇率波动亦成为金融市场的风向标。根据路透测算,上一个交易日,中国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首次跌破97关口报96.54,主要由于人民币兑欧元、日元当天大幅下跌1.39%和1.59%;相比之下,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4565,仅微升0.04%。
他继续表示,为了保持汇率基本稳定,政府需要有效管理资本外流,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持宏观经济增长,以及控制信贷过度增长等。
“中国政府采取了恰当的措施(达到汇率稳定),尽管人民币国际化以及金融市场的开放进程可能暂时有所放缓,但从中长期来看,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他坦言。
他同时强调,金融市场开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顺序”非常重要,“首先必须在国内市场建立合理的市场框架,并以此作为‘锚’(anchor)逐步实现汇率自由浮动以及市场开放。”
不良资产风险整体可控
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企业坏账风险不断显现。
“目前来看,中国企业债务问题整体可控,不太可能触发整个金融系统性风险。但从中期来看,对于企业债务问题的处理方法,将会影响未来生产效率的增长。中国政府有一定的空间来解决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李昌镛表示。
他指出,中国政府已经推出了一系列去产能以及债转股等措施,意图解决企业债以及银行不良资产增长风险。以债转股为例,他认为,这些措施仅限于可以持续经营的企业,同时必须以市场化手段进行。“对于银行转变成为企业的股东,仅在有限时间内持有股份,而且在市况稳定之后,可以自由选择退出。”
同时,他强调,这些计划虽然能够让这些企业生存更久,但要让企业真正实现盈利唯有通过经营改革,尤其提升企业管治,从而真正实现企业盈利。
4月13日,IMF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指出,中国企业的健康状况和偿债能力正在下降,银行体系中具有潜在风险的贷款总额或接近1.3万亿美元;由此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产生约7560亿美元的潜在损失,这占到中国GDP的7%。
此外,根据普华永道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18家上市银行的信贷风险有所增加,不良贷款额达9482.8亿元,同比飙升48.61%,平均的不良贷款率由2014年的1.22%上升至1.65%。为应对风险增加,上市银行相应加大了力度处理,共注销或转让了3861亿元不良贷款,较2014年增加了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