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申报: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后一公里”难以攻克

来源:金鼎黄金时间:2016-07-06 14:38:07

原标题:外汇申报:人民币国际化的“最后一公里”难以攻克

金投外汇网7月6日讯,对中国资本市场开放而言,主要的问题不是市场规模,而是市场深度和有效性。我国资本管制现状、资本市场不完善以及风险监管能力不足等,仍是制约人民币国际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针对这一难题,我们一方面要扩大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另一方面要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可兑换、可自由使用程度,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长期工程,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起步于1993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二十多年来,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关键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距离资本项目可兑换仅剩“最后一公里”。

针对人民币国际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201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文《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其中明确提出了最后的对策:扩大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支持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可兑换、可自由使用程度,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路径

1993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为此,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进一步改革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这就是人们俗称的“第一轮汇改”,从而迈出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

1996年12月1日,我国央行正式宣布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这是第一轮汇改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也是人民币国际化所需要的最基础性的制度环境和条件。

第二轮汇改起步于2005年。央行宣布废除原先盯住单一美元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幅限定为中间价的上下0.3%。这一轮汇改一直持续至2015年中期。第二轮汇改的标志性成果,是将人民币汇率日间波幅渐次扩大,从0.3%扩大至2%,同时将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提供当日美元最高现汇卖出价与最低现汇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当日汇率中间价的幅度由1%扩大至3%。

第三轮汇改起步于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布,即日起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自2015年8月11日起,做市商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以及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