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交易商)人民币汇改波澜起伏 未来如何行动
原标题:(外汇交易商)人民币汇改波澜起伏 未来如何行动
金投外汇网8月12日讯,2015年8月11日,央行突然下调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1136点,并宣布即日起改革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机制,将其与前日收盘汇率挂钩,令资本市场措手不及。此后,人民币汇率经历了波澜起伏的一年,其间曾一度急贬,甚至造成市场恐慌,年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破“7”的呼声此起彼伏。一年后的8月11日,央行大幅上调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275点,创愈一个半月来最大上调幅度。然而此时此刻,不论是央行还是市场,似乎都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多了一分从容和淡定。汇改一周年,人民币经历了什么?
一、波澜起伏的人民币汇改
去年8-11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阶段1:2015年8月11日-2015年底。“8-11”汇改将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的报价规则变为“参考前一日收盘价”,一次性实现了中间价与收盘价的并轨。这项改革的意义在于,试图抽离央行对中间价的干预之手,提高中间价的基准地位。同时,完全市场化的中间价设定规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去年11-12月人民币贬值压力的迅速释放。但在贬值预期的自我强化下,后来人民币贬值的速度和幅度显然超过了央行可以容忍的范围;外汇储备流失的压力也陡然增加(去年11、12两月外储减少超过1万亿元),甚至一度引起市场对央行外储安全阀值的讨论。为此,2015年12月11日,外管局发布了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引导市场将注意力转移到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加权平均汇率上来,试图弱化人民币贬值预期。
阶段2:2016年1月-春节前夕。2016元旦后,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连续急剧下调,但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却保持相对平稳,央行似乎开始践行将人民币中间价更多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机制。然而,在股市大跌和经济不佳的背景下,人民币贬值预期异常浓烈,离岸与在岸人民币汇率交相走贬。在此情况下,央行不得不加强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于是我们看到,1月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与即期价再度分离。于此同时,央行加强了对资本流出的管制,并在离岸市场上大举打击“空头”。在此期间,央行更加注重引导市场将注意力转向货币篮子。但由于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压力过强,央行不得不在维稳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上有所侧重。因此,这段时间人民币中间价倾向于挂钩篮子货币,但尚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
阶段3:春节过后至今。在美元指数疲弱,以及小川行长讲话的双重抚慰下,春节期间人民币贬值预期大为缓解。于是,春节过后央行再度启动了人民币中间价更多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机制。也就是目前央行官方公布的人民币中间价定价规则:“在上日收盘汇率的基础上,直接加上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24小时稳定所要求的人民币对美元双边调整幅度”,即“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目前看来,这一新定价机制的形成和运行都是较为成功的。一方面,它符合人民币汇改的方向:既有相对清晰的定价规则,又能实现跟随美元有管理的浮动。另一方面,新的定价规则与市场形成有效沟通:当外界能够大致预测出人民币中间价的调整方向时,人民币贬值的恐慌情绪,以及“操纵汇率”的质疑之声也便减弱了许多。正因如此,新的人民币中间价形成规则得以稳定践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