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放鸽后美债收益率仍变本加厉走高!啥原因?怎么办?
原标题:美联储放鸽后美债收益率仍变本加厉走高!啥原因?怎么办?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在当地时间周三发布的政策决议中,一再强调美国经济前景仍面临“不确定性”,以试图抑制美国债券收益率过高的趋势,为其继续宽松的政策前景铺平道路。这确实在第一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国国债收益率也从一年来的高点回落,但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在市场消化了美联储政策决定的初步反应后,美国债市迎来了愈演愈烈的抛售潮。
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周三在美联储决议公布前升至1.686%,创下2020年2月疫情爆发以来的新高,决议公布后回落至1.60%。然而,周四,基准美国债券收益率进一步跃升至1.75%的14个月高点,然后保持在1.70%以上。
虽然美联储在政策措辞上不断强化经济不确定性,淡化通胀上行预期,同时坚持继续强力购买债券的政策预期,试图让大家相信债券市场的压力不会无限期持续下去。然而,在最初的下意识交易后,投资者重新解读了美联储的话,意识到美联储完全有可能在事后让通胀率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上升,从而导致美国债务被更大力度抛售。
鉴于美联储决议后,周四市场消息基本平静,美国债市新一轮变化的根源仍是美联储政策措辞的进一步发酵。正如之前大家担心的那样,美联储在政策前景和经济评估中“走钢丝”的政策沟通措辞只能起到暂时的效果。当投资者仔细揣摩其真实意图时,市场又会急转直下,回到原来的轨道。
行业分析师因此指出,美联储决议后债券市场投资者的真实看法是,通胀预期的上升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但美联储正试图说服所有人学会与当时的通胀和谐共存,这对固定收益资产投资者显然不是好消息。因此,美债在此之后遭遇了新一轮抛售潮,刚刚企稳的股市恐慌也再次抬头。科技股纳斯达克指数周四下跌3%,因为投资者担心债券市场收益率的进一步提高会使原始市盈率下降。
不过,市场策略师仍然认为,至少到目前为止,债券市场收益率的上升趋势并没有成为经济本身的主要担忧,因为虽然已经上升了1.7%,但与历史平均水平相比,收益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而在经济预计将出现井喷复苏的时候,这样的融资成本水平也不值得担忧。
然而,债券市场收益率的短期反复波动确实反映了市场的焦虑。至少,一个多月前,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仅为1.07%。由于基准国债的收益率也与住房抵押贷款和其他消费信贷的利率密切相关,未来其对经济的实际影响仍需密切关注。分析师认为,市场上长期国债的收益率会进一步上升,而短期国债的收益率上升相对较小,会使收益率曲线显得“陡峭”,2年期短期国债和10年以上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差会进一步拉大,这通常被视为经济增长前景乐观的信号。相反,如果投资者卖空债务,导致收益曲线变平,往往被认为是经济衰退的先兆。
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美国债务资产策略师拉尔夫阿克塞尔(Ralph Axel)对此发表了评论,称美联储的政策决议释放了看似矛盾的信号,因此投资者花了更长时间来解读它。首先,美联储承诺在2023年底之前不会考虑加息,这对债券市场收益率有抑制作用。然而,在那之后,它似乎意味着通货膨胀率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超过2%的目标。虽然美联储的初衷是帮助就业进一步复苏,但市场从中听到了暗示,因此政府债券收益率加速飙升是不可避免的。
战略家指出,美联储担心的是过早加息可能导致经济提前失去动能,从而无法实现“就业最大化”的目标。相比之下,允许通货膨胀短期内超过标准的成本是可以接受的。但市场对此的解释是,扣除通胀后的实际政策利率未来可能会陷入负值区间,这对固定资产也是非常不利的。
但上述策略师指出,美联储此前的思路仍然是基于2008年大萧条后经济复苏缓慢的经验。为了避免过早收紧政策和经济的“日本化”,它承诺尽可能长时间保持低利率,这与当前的经济环境不相容。目前,根据许多机构的估计,美国经济今年可能会迎来井喷。第二季度,GDP年化增长率甚至可以达到9%。这可能会导致通胀率比预期更早触及美联储的红线,届时将陷入两难境地。结果,美联储此刻被迫暗示,在通胀率达到2%的目标后,将继续观望一段时间,只是为了给政策留有余地,但这在市场上引起了莫须有的猜测。
幸运的是,到目前为止,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2月份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货膨胀率同比仅为1.3%。但随着经济逐渐复苏,通胀有可能上升,尤其是美国财政部1.9万亿援助基金进一步到位后。结果,美国未来10年通胀率的平均预期上升至2.3%。虽然与历史水平相比仍然较低,但与过去10年相比有明显增加。
分析师因此认为,在经济复苏和通胀上升的双重压力下,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到2021年底将升至2%以上,仍在金融市场的承受范围内。在这种背景下,目前的市场震荡仍将很快被消化。因为,与债券市场收益率上升的挤压效应相比,投资者更担心美联储会突然减少供应,甚至切断额外的现金流动性供应,而这种风险至少在美联储承诺尽可能长时间维持QE之后,现在已经基本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