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月金融数据喜忧参半 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
原标题:中国3月金融数据喜忧参半 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
中国3月份的金融数据喜忧参半。企业中长期贷款支持的新增人民币贷款表现强劲,票据拖累的社会融资表现差于预期。但总体而言,实体融资需求依然强劲,表明经济运行保持稳定。
分析师还表示,考虑到海外经济和疫情的分歧和重复,国内经济尚未完全摆脱疫情的影响,预计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定,并提供稳定的支持。至少目前政策拐点尚未出现,短期调整需求不强,未来结构性发挥仍是主调。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表示:“3月份的金融数据喜忧参半,但结合2019年的数据,今年3月份的金融数据并不疲软,表明国内货币信贷环境依然宽松。”
具体而言,他还认为,3月份居民新增贷款稳步增长,企业新增中长期贷款增长强劲,表明内需正在稳步复苏;从社会融资结构来看,虽然3月份公司债券的发行较2月份有所改善,但整体表现相对较弱,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市场利率中心的上升和市场对公司违约风险的担忧有关,限制了公司债券的发行。
中国人民银行周一(4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73万亿元,高于调查中值2.45万亿元;月底,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9.4%,略低于9.6%的调查中值。
从结构上看,南京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杨浩指出,在信贷方面,家庭和企业中长期贷款仍保持强劲增长,但企业短期贷款和票据同比大幅下降。社会融资同比下降主要是由于未贴现票据和债券的供应。其中,票据大幅下降是社会融资低于预期的主要原因。
他说:“信用债券供应不好,我们要支持。其他的都很正常,社会福利如期回落。总的来说总量低于预期,但结构上有亮点,喜忧参半。”
央行数据还显示,3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加3.34万亿元,略低于此前调查中值3.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84万亿元;3月底,社会融资规模存量294.55万亿元,同比增长12.3%。
在政策预期方面,周认为,在当前国内政策不转向的情况下,为了防范商品价格上涨的潜在风险,除了疏通物流运输、保证商品供应外,国内金融政策还需要防止货币信贷资金脱离实际,通过市场化手段抑制商品和房地产投机,特别是加强结构性房地产市场监管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此前表示,中国货币政策调控空间很大,要珍惜和利用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在保持政策稳定的前提下,结构性努力是主体
总体而言,3月份的经济数据显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依然强劲,短期货币政策无需调整,仍保持稳健基调。同时,货币政策的结构性发挥仍是主要方向。
招商证券R&D中心联合首席宏观分析师罗云峰指出,3月份的数据显示,此前支持社会融合的家庭贷款和非标准因素也已关闭。自4月以来,政府债券和信贷债券的发行仍然疲软。预计4月底社会融合将继续下降,幅度预计在0.5个百分点左右。从好的方面来看,如果上半年社会融资余额增速能回落到11%以下,如果稳定宏观杠杆率的目标不变,下半年社会融资余额增速有望稳定在10%-11%左右。
他表示,“总体来看,3月份的金融数据基本符合预期,短期内不需要调整货币政策。但随着下半年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排除再次调整货币政策。”
财通基金固定收益分析师郑亮海也认为,货币政策短期内有望保持稳定。4月份,缴税和支付即将到来。随着地方债务发行的增加和以SASAC为首的国有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以及信贷环境的恢复,预计债券市场的供应量将会增加,银行间存款证的到期日将保持高位,央行将继续以100亿元的规模经营。资金情况比3月份略紧。关注本周MLF行动和本月底政治局会议。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委员会主任刘鹤上周主持了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会议,强调宏观金融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在合理均衡水平,促进经济稳定健康运行。
工业证券(Industrial Securities)固定收益分析师罗指出,“未来政策仍以结构性政策为基础,房地产和抵押贷款可能受到抑制,而制造业、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领域仍将重点支持。货币政策不好说。我们先来看央行如何对冲本月的纳税期,但流动性缺口可能在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