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现货)中国银行资金面或时点性失衡

来源:金鼎黄金时间:2014-03-31 16:08:41

原标题:(外汇现货)中国银行资金面或时点性失衡

知名券商申银万国日前最新发布报告称,从4月第二周开始,中国季末后法定准备金大量补交和上季度财政税收上缴,即便公开市场有部分到期资金注入,也难以对冲市场资金在短期内大幅流出。

该行在报告中写道:

银行资金面可能出现时点性失衡,二季度开始资金紧张将成为趋势性。预计中期内能够缓解二季度资金紧张最大可能是重启公开市场逆回购,但即便重启逆回购,市场资金利率相对一季度仍会明显上行。

4月份长期利率料继续上行寻顶,10年期国债和政策金融债收益率在4.5%和5.6%以上还会继续上行。利率品种将继续释放交易风险,建议高杠杆机构加速降低杠杆。

申万的这份报告令银行业“钱紧”的风险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而不少业界分析人士又将银行体系资金流动性和调降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预期相挂钩。

在2月新增外汇占款大幅下降,人民币贬值预期起势,中国各主要经济指标纷纷放慢增长步伐的情况下,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必须采取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继续放水,似乎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金融时报资深记者徐绍峰日前撰文称,降准可能无法对钱紧的问题对症下药,他在题为《中国经济需要“降准”来刺激吗》的文章中写道:

要不要“降准”,首先得看银行体系流动性紧不紧,其次看“降准”有没有用,有多大用。

当前“我国货币市场利率保持波动下行行情,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较为适度”。即便个别银行出现资金紧张,那也是单个银行流动性结构出了问题,并非银行体系总体流动性紧张所致。维持银行体系流动性“适度”,有助于“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

就后者而言,“降准”0.5个百分点虽可释放5150亿元货币,但释放出来的流动性流向哪里是个问题。目前,实体经济低迷,资金需求并不旺盛,喊缺钱的要么是资金密集型的房企,要么是需要借新还旧、依赖信贷苟活的产能过剩企业,要么是地方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

为什么不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

一方面,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将会使市场误判为货币政策开始松动的信号,这不仅不符合“流动性闸门的调控和引导”目标,也不符合政府工作报告所确定的“货币政策要保持适度松紧,促进社会总供给基本平衡,营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的政策取向。

另一方面,与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相比,货币当局目前看来更倾向于“寓改革于调控之中”。从今年1月20日央行在北京、江苏、山东、广东、河北、山西、浙江、吉林、河南、深圳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试点,由当地央行分支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中小金融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到3月21日,央行在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类别下创设支小再贷款,央行一直高度重视货币政策调控与深化改革的结合,通过调控与改革双结合,使流动性得到更精准投放,使货币政策操作手段更丰富,使宏观调控效果更显著,使货币金融环境更稳定。

目前,中国经济对投资和债务的依赖还在上升,经济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值得关注。在此背景下,继续“降准”,将会延缓金融机构和企业去杠杆进程,影响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为此,有必要继续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政策取向。而要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政策取向,就必须更多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常备借贷便利等工具组合,加强预期引导,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防风险,继续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除非美国缩减购债规模,QE过快退出,引发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变化,进而使微观经济体资金链紧绷,系统性风险加大,中国经济存在失速风险,否则,货币政策操作仍将会继续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