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排名:央行公开市场工具取代降准降息 稳健货币相机而动

来源:金鼎黄金时间:2016-07-01 13:46:20

原标题:外汇排名:央行公开市场工具取代降准降息 稳健货币相机而动

金投外汇网7月1日讯,央行上半年公开市场工具取代降准降息,稳健货币下半年更多“相机而动”,人民币汇率波动增加流动性缺口压力,降息可能性不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在出席2016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并发表特别致辞称,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宏观政策也会保持连续性稳定性。我们将继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加力增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灵活适度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资源更多引向有利于补短板、增后劲、上水平的领域,引向有利于促进转型升级等新经济的领域。

接据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下半年,货币政策在中性、稳健的基调基础上,将更多地“相机而动”,人民币汇率将成为影响下半年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出现较大流动性缺口,央行有可能采取降准或者SLF(常备借贷便利)、MLF(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业务等工具提供流动性,但降息的可能性不大。

回顾 公开市场工具“取代”降准降息

上半年,货币政策主基调仍然是稳健,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上来看,央行减少使用降准、降息这类信号意义太强的传统工具的频率,增加使用更为精准、更能引导市场利率的各类公开市场工具。

与去年多次降息降准不同,今年上半年,央行仅在2月末降准一次。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上半年货币政策的显著特点是灵活适度,体现在中央银行最终目标的调控上。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哪一个最终目标偏离比较多,就会从哪个目标出发进行货币政策调整。从着力点来看,1月,中央银行把国际收支平衡作为首要目标,首保汇率不降准;2月底的降准,实际上是由于1月、2月的宏观经济数据较弱,而进行的一次货币政策操作;4月至6月,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都没有出现偏离,因此也没有采用降息、降准等操作。

与央行较少释放“大招”相对的是,今年1月,央行宣布增加春节前后公开市场操作场次,2月,央行宣布决定延续前期增加公开市场操作频率的有关安排,原则上每个工作日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这一举动被业内人士解读为,对完善公开市场操作机制、促进利率走廊建设、进而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纵观上半年,央行主要运用了逆回购、SLF、MLF、PSL(抵押补充贷款)等方式为市场释放流动性。

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战略室负责人杨驰表示,货币政策工具从传统的降息降准更多地转向了公开市场操作,操作频率明显提升。相对于降息降准,SLF、MLF等公开市场操作手段属于“小步快走”,释放出来的资金量相对有限,对市场资金面的冲击更小,避免了市场利率水平的大起大落。相较前两年,今年上半年货币政策的稳健更多表现在逐步引导市场利率下行,避免因为过度刺激而引发市场不合理的大幅波动。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频次更多、规模更大,这主要是为了弥补短期流动性的不足,但由于最终的资金净投放量并不大,可以说货币政策仍然维持了稳健的基调。另外,这类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不仅起到了结构性调节的作用,更能体现微调的特点,防止大水漫灌。”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据记者说。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