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汇兑》人民币努力成为完全可兑换的货币
原标题:《外汇汇兑》人民币努力成为完全可兑换的货币
转变后的基础货币发行机制还需与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开放和债券市场发展等协调推进。
首先,从世界主要国家(如欧元区、日本等)的情况看,本国货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可提高本国货币的可兑换性,增加本国和其他国家居民部门持有本国货币的吸引力。若我国不能实现资本项目开放而大力度推进基础货币发行机制转变,则可能导致部分机构持有人民币信心不足。基础货币发行方式的转变需要人民币成为完全可兑换的货币。
其次,一个大规模、高流动性的债券市场,则为各国投资者提供了高流动性的资本储藏手段,也增加了持有本国货币的吸引力。
基础货币发行机制转变还需提升央行独立性和货币政策透明度,这两点至关重要且相辅相成。基础货币发行机制转变后,央行主动或被动地增加国内机构债权将替代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供给的主渠道,这要求央行独立性显著提高。
基础货币发行机制转变后,央行通过主动增加资产负债规模,成为了国内基础货币和市场流动性的最主要提供者,这种地位使得央行面临的国内各方压力加大,更容易成为各部门转移自身困境的攻击对象,因此需要提升央行独立性以保证货币政策独立性。
央行独立性至关重要,因为可以预见未来若干年,新增外汇占款规模有限,而我国去杠杆进程不可避免,部分地方政府、政府支持机构、国有企业部门等的债务压力将日益沉重,对流动性的饥渴始终存在。在盲目投资冲动未根除且预算硬约束仍未确立的情况下,这些在国内体制中占据优势的部门,往往厌恶进行艰难的去杠杆、去产能、去过剩人员式的紧缩调整,而更倾向于运用自身在体制内的影响力去迫使央行投放流动性。如果不在法律和制度层面提高央行独立性,那央行货币政策将更容易被“胁持”而被迫大开印钞机,这会造成极其严重的通胀恶果,损害人民币的信用基础。为保证基础货币机制的转变不至于打开恶性通胀的“潘多拉之盒”,必须提升央行独立性。
增强央行独立性,还有助于切断央行货币投放和财政赤字之间的直接关系。虽然基础货币发行方式转变后,央行可以通过购买国债等向市场投放流动性,但这一机制的目的和出发点不能是为结构性财政赤字提供融资,否则贻害无穷。
要提高央行独立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法律和制度层面进一步强化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比如:修改《中央银行法》,加入更强有力的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章节;设立并明确有约束力的货币政策目标(如通胀率、失业率等),全面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全流程的透明度,注重央行与市场就货币政策的沟通和反馈。
在此特别强调增强政策透明度的重要性。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不仅是保障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基础货币发行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基础货币发行方式转变需要央行通过回购影响基准利率和买卖债券,央行势必更深入地介入金融市场运行。而由于央行作为交易者具有特殊性(预算约束为无穷且不以财务营利为目标),如果央行不增加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透明度,则市场预期可能极度混乱,不利于央行达到政策目标。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可参照美联储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来一步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