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资讯)货币开闸危害大 料不会全面降准
原标题:(外汇资讯)货币开闸危害大 料不会全面降准
货币政策解决不了当前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货币全面开闸危害大。未来,货币政策将维持稳健基调,全面降准的可能性不大。
文章表示,表面上看,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通胀水平不高,似乎具备了降准的条件。然而,深入观察,目前并非全面降准时机。而且实体经济未必能从降准中获取好处,此外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亦可能因此被延缓。
“降准要起到应有的效果,必须至少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是整个经济体系缺货币;其二是整个经济体系的货币流通顺畅;其三是金融体系的利率传递机制良好。”文章援引财经评论人乔瑞庆分析, 反观目前的经济状况,三者均不具备。
文章提到,当前货币量不是紧缺而是过多,但货币流动不畅通,利率传递机制不完善,资金无法真正进入到实体经济领域。
乔瑞庆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降准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货币进一步增加,冲抵美国QE(量化宽松政策)紧缩效应,维持房地产等资产泡沫。
人民日报并援引专家指出,如果货币总量上放水,不一定能流向急需的产业和中小企业,反而有可能再度吹大房地产、金融等领域的泡沫,令产能过剩行业继续膨胀,甚至影响物价,将前期改革的成绩被“大水”淹没,阻碍未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步伐。
专家还认为,央行最近两次定向降准,是尽力避免全面放水,以更准确的货币投向来支持实体经济。未来,货币政策稳健的基调不会改变,全面降准的可能性也不大。
“在目前的经济背景下,央行的货币调控注重的是精准性和针对性,改变行业旱涝不均的局面,不仅为稳增长注入动力,更要为调结构注入动力。降准无异于满地放水,精准性和针对性显然不足,因而未必可取。”乔瑞庆说。
文章亦援引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杜两省称,央行一再强调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没有改变,这种“挤牙膏”式的降准,是不想给市场释放全面降准的信号。
文章表示,相比搞总量刺激的政策,实行差异化和有针对性的定向调控效果更好。今后要更多地依靠“开渠引水”式供给管理办法,解决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即通过改善资本、劳动力、生产资料、制度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激活经济自身的造血功能,提升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人民日报并援引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陈玉宇建议,下半年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但是要适度的放松。货币政策的适度放松是为了避免经济大幅下滑的风险。
最近,为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央行两次定向降低准备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