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模式》非美元货币普遍贬值 人民币也难以幸免

来源:金鼎黄金时间:2015-02-04 14:21:53

原标题:《外汇模式》非美元货币普遍贬值 人民币也难以幸免

2015年1月底以来,中国外汇市场经历了“扣人心弦”的一周,1月26日、27日、28日、 29日、2月2日即期人民币较中间价的跌幅分别为1.9%、1.7%、1.94%、1.9%和1.984%。人民币汇率五次逼近2%的跌停板,自2005 年汇改以来还是首次出现。欧版QE政策的推出和欧元大幅贬值被市场普遍解读为此次触发人民币即期汇率接近跌停的幕后推手。

那么,人民币汇率暴跌是否值得担忧?中长期是否会出现趋势性贬值?在全球非美元货币普遍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是否应该主动贬值寻求自保?未来应当如何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理解人民币汇率变化,一是要看中间价,这代表了央行对汇率的意见,给定2%的波动区间,中间价也锁定了未来人民币汇率变化区间。二是围绕中间价的上下波动,这代表了市场对汇率的意见,既包括市场自身意愿,也有对央行预期行为的反应。

对于未来人民币走向,社科院世经政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斌认为,人民币中间价将保持相对稳定,因此人民币不会趋势性贬值。而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 委认为,人民币汇率高估不可持续,2015年人民币最大贬值幅度可能达到5%,未来三至五年内人民币的总体趋势也将会是贬值。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认为,人民币贬值对中国的外贸有轻微的正向刺激作用,但是没有根本性的作用。过去三年货币政策对外升值、对内高利率,给中国经济的增长转型带来沉重的压力,货币政策的调子值得反思。

人民币贬值最大的风险是,当市场预期人民币会贬值时,却始终没有贬值,这种状况“不可持续”;当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相信人民币不会贬值时,人民币却意外地突然 贬值了,在“货币错配”下会对企业资产负债表造成冲击。只有让货币保持灵活的弹性,才能够较好地缓冲风险。当前这一波美元走强不是暂时性的,而是美元总体 上进入了一个长期回升周期,而中国经济却因为汇率高估而日渐困难,即便短期内靠财政扩张能够撑住,由此引发的政府负债率的高企也使得在长期是不可持续的。

资本外逃的风险,只有在汇率刚性的体制下才存在,因为只有此时才存在供需双方不平衡问题,并且可能会由于外汇储备不足而导致汇率被动崩塌。纵观全球,几乎所 有采用浮动汇率制的经济体,无论大国小国都不太关心国际资本的流动,而对国际资本流动保持高度关注的,都是汇率弹性严重不足的经济体。所以,在当前资本项 下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我们只能从增强汇率灵活性的形成机制上来解决这个问题。

解释人民币逼近跌停板,需要理解市场的意见。其一,市场自身的意愿,具体内容是企业在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下积累了大量不同形式的外债,随着人民币单边升值预 期的消除,企业调整资产负债表中货币错配的压力一直都在,这形成了人民币贬值压力。其二,市场对央行预期行为的反应,具体内容是在美元升值预期背景和人民币参考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形成机制下,人民币中间价存在一个贬值预期,市场为了避免未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贬值 带来的风险,抛售人民币。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