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技巧》惠誉下调中国长期本币信评级

来源:金鼎黄金时间:2013-04-10 15:52:31

原标题:《外汇技巧》惠誉下调中国长期本币信评级

金融危机以来,时不时有国家被评级机构下调国家信用评级,但一向处在全球经济增长前沿的中国昨日也被惠誉下调了部分主权信用评级,惠誉下调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经济转型可能面临的波动以及不断积聚的地方债务风险。

根据惠誉(香港)于4月9日发布新的主权评级报告,确认中国长期外币信用评级(FC IDR)为“A+”,同时将长期本币信用评级(LC IDR)从AA-下调至A+,展望为稳定;另外,惠誉确认中国短期外币信用评级(STFC IDR)为F1。

长期外币信用评级维持A+

惠誉在昨日的评级报告中维持中国长期外币信用评级为A+,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仍然非常稳健,惠誉认为“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远远超过以外币计价的负债,中国在2014年以前不存在外币偿债压力”。

惠誉称,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截至2012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为3.38万亿美元,而同期的外币债务只有340亿美元。

政治稳定也是惠誉维持对中国A+评级的原因之一。惠誉认为,“中国实现了新一届政府的平稳交替,尽管世行给中国在治理水平方面的分数很低,但基本的政治稳定仍然是可以保证的。”

不过,惠誉认为中国经济当中存在着潜在的不确定性,“中国由投资拉动型经济转向更多的内需拉动可能会导致中国的经济波动。”惠誉在其评级报告中表示。

惠誉尽管维持了中国A+的长期外币信用评级,但其表示,从人均收入角度评估,中国仍然低于其同类评级国家,整体的发展水平仍然低于A评级国家的中数水平;另外,惠誉还在评估中纳入了政府治理水平,惠誉援引世行的评估框架,认为中国的治理水平仍然大幅低于A级的平均水平。

长期本币信用评级遭下调

与长期外币信用评级维持在A+不同,中国长期人民币信用评级意外遭惠誉下调。惠誉在昨日发给本报记者的报告中,将中国的长期本币信用评级由原来的AA-下调两个级别至A+,下调原因主要在于中国不断积累的金融系统风险。

惠誉在报告中指出了三大风险:首先是社会融资规模的过快增加,尤其是影子银行的快速膨胀;其二是快速增加的地方政府债务,而且地方债务的不透明度对中国金融体系造成潜在风险;其三是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于A类评级国家,而且波动性较大。

据惠誉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的信贷总量与GDP比值为198%,在2008年底的基础上增长73个百分点;根据最新统计,惠誉认为,从2012年2月份至2013年2月份的12个月中,只有55%以银行贷款的形式存在,而这个数值在2009年为76%。非银行贷款系统的社会融资规模快速增长在金融稳定角度而言是个不断增长的风险。

惠誉表示,从信贷规模来讲,2009年末到2012年6月底,从实际规模而言,中国是世界上信贷扩张第二快的国家,仅次于卡塔尔;2012年,银行给私有部门的信贷量为GDP的135.7%,在所有惠誉评级的新兴市场中居于第三位。

在地方债务方面,惠誉的评估结果是,截止到2012年底,地方债务规模为12.85万亿元,占GDP 25.1%,在2011年底23.4%的基础上增长1.7个百分点。“中国地方政府因为关联的企业和其他平台债务问题还有大量的或有债务。”惠誉指出。

惠誉评估,2012年底,整个中国政府债务规模占GDP比重为49.2%,比A级国家中数水平的51.2%偏低。

除了规模,导致惠誉下调中国长期本币信用评级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及其平台之间的借贷行为并不透明,“我们认为这是中国与其他A类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差距的地方。”

另外,值得大家注意的是,一直处于超GDP增速的中国财政收入不仅没有给中国主权评级加分,反而成为向下拉分的因素,“2012年中国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23%,低于A类国家中数水平的33%,而且比其A类同伴更具波动性;另外中国与其他A类评级国家相比,在管理通胀方面的能力一直比较弱。”惠誉在其报告中指出。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