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现货:中国转变基础货币发行方式需完善

来源:金鼎黄金时间:2014-06-09 14:49:31

原标题:外汇现货:中国转变基础货币发行方式需完善

完善并增强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是基础货币发行方式转变的路径。转变基础货币发行方式主要体现为央行增持对政府和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

调整基础货币发行方式,央行需增加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下国内资产(对国内机构的债权)的规模和占比。从央行资产负债表资产项的分类看,基础货币发行方式的调整主要体现为央行通过若干政策工具增加对政府的债权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理论上,央行资产负债表上几乎每个科目都可以作为政策工具使用,历史上曾用过的主动投放调节工具也有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各类再贷款再贴现、发行央票、其他资产等多种,近期央行似乎更偏爱使用定向再贷款。毫无疑问,货币发行方式转变后的政策工具也是多样的,包括定向再贷款等工具。但政策工具有主次之分,尤其基础货币发行方式转变后央行对市场的影响大增,货币政策的公开透明、货币政策与市场的互动就变得极为重要,因此未来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应以公开市场业务为主、多种政策工具并用。

我国基础货币发行方式转变可从完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入手。从操作层面看,央行增持上述债权需靠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来实现,主要是扩充并完善各类可调整央行和其他存款性公司等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工具。参考全球主要中央银行的情况,大体可分为常规手段和非常规手段。

以美国为例,作为全球首要储备货币国,其基础货币主要通过美联储买卖国内机构(联邦政府和其担保的机构等)的债权来投放或回笼。由于公开透明且流动性极佳的债券市场是储备货币的重要依托,因此联储基础货币发行和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紧密嵌合在一起,其主要的货币政策目标也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实现。非常规债券买卖主要是指2009年以来美联储进行的系列量化宽松计划。总的来说,中央银行资产购买的对象大多为高评级债券,购买低评级品种以及其他有毒资产严格受限。

参照美联储等的经验,我国转变基础货币发行方式需完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特别是完善公开市场操作、建立常规手段和非常规手段相结合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体系。常规手段主要是推出各种期限的常设逆回购(主要为3个月以内的短期限品种)和央行在公开市场买卖债券。具体步骤可分为两步:第一,完善基准利率体系,推出常设性的融资便利,增强央行政策的透明度;第二,建立常规和非常规的央行债券购买机制。

第二步是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开展买卖债券的操作。由于回购工具的期限不宜过长,一般在3个月以内,因此央行若主要通过回购持续投放基础货币,则需要频繁滚动操作且规模越来越大。此外,回购工具本身并不具备流动性,更适于做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不适于中长期基础货币投放。长期性的基础货币投放主要还需央行在公开市场上通过买卖债券等来投放。

我国央行买卖债券这一操作可分为常规操作和非常规操作。常规操作主要通过买卖中短期限国债来干预七天回购利率之类的短期限基准利率,选定的短期限基准利率就起到未来常规货币政策利率锚的作用。而非常规操作则主要分为两类情形,一是当出现系统性的债务危机时,央行通过量化宽松压低各期限的无风险利率水平,向金融系统注入大量流动性,稳定金融系统和经济增长;二是在二级市场买入财政部发行的用以购买外汇储备的特别国债,用央行的货币资金而非财政资金直接购买外汇储备存在诸多积弊,基础货币发行方式的转变为用财政资金接盘外汇储备创造了客观条件。

为避免扰乱信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央行债券买卖的品种应限制在国债、财政部代发或担保的地方政府债、政策性金融债和部分政府支持机构债券,并严格限制国债以外品种的占比。

央行在进行债券买卖操作时,必须注意切断财政赤字和货币超发之间的关系。首先,央行债券买卖只能在二级市场上购买而不能在一级市场上直接购买国债;其次,对于非常规操作的债券购买计划,其规模和程序需严格限定。为严防滥用这一手段,需增强央行独立性,明确并强化通胀目标区间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约束力。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